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_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_豆国产96在线 | 亚洲_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视频2021

?

行業動態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行業動態

池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

作者:管理員發布于:2017-03-21  瀏覽次數:

池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56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皖政辦〔2016〕28號)要求,加快推進我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圍繞“全面設點、全市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的總體要求,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保障有力的生態環境監測監管體系,為推進池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提供有力保障。到2020年,全市基本實現生態環境、重點污染源、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區域的監測點位全覆蓋;依托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構建信息統一發布的市級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平臺;進一步健全完善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和測管聯動、部門會商等工作機制;提升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初步建成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由市環保局牽頭負責,會同有關部門統一規劃、整合優化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生態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級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客觀、準確、及時反映環境質量狀況。
    (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進一步完善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在目前3個國控點和4個省控點的基礎上,根據城區擴展變化情況,按國家相關規范和程序,適時增加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各縣區原則上需在轄區內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增加一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點位;可根據環境管理需要加密布設市控點位,監測范圍逐步覆蓋重點開發園區、主要城市道路。在主要公路、港口、碼頭等區域布設交通運輸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港航管理〔地方海事〕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二)水環境質量監測。
    1.飲用水源地。
    2017年起全面開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提高飲用水源地水質預警能力,保障飲用水安全。(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2017年起在農村飲用水源地全面布設水環境監測點位,并開展相關的水質監測。(責任單位:市水務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2.地表水。
    以摸清水環境質量現狀及變化趨勢,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需求為目標,配合環保部和省環保廳調整我市水環境(國控、省控)監測網,并按要求開展監測。完善覆蓋我市長江、秋浦河等主要流域、升金湖、平天湖等重要湖泊和市界、縣(區)交界斷面的地表水市控監測網,2017年底前,開展市控地表水監測斷面31個測點(含國、省控斷面)的水質監測。(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2017年起在重點水源保護區等特定監管區域布設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開展水功能區達標率、水土流失面積等生態環境監測。(責任單位:市水務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2017年起在城市規劃區域內黑臭水體布設水環境監測點位,并開展相關的水質監測。(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土壤環境質量監測。
    2017年起開展國控網(71個測點,其中基礎點位23個、特定點位14個、背景點位4個、風險點位30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配合單位:市國土資源局、市農委)
    2017年起根據土地使用變化情況,結合重金屬防治規劃、“菜籃子”及“米袋子”保障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在國控網絡的基礎上,開展市控主要農產品產地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責任單位:市農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四)聲環境質量監測。
    2017年起開展城市建成區區域環境噪聲(105個測點)、道路交通噪聲(28個測點)、功能區噪聲(7個測點)監測,同時根據建成區擴展變化情況,擴大布點范圍,進行點位優化調整。(責任單位:市環保局)
    2017年起完善縣城(區鎮)所在地區域環境噪聲、道路交通噪聲監測網絡并實施監測。(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五)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配合省輻射監督站開展我市輻射環境監測點位優化布設,逐步開展電離輻射與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配合單位:市經信委、市衛生計生委)
    (六)生態狀況監測。在林地、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村莊等區域布設生態狀況監測點位和生態氣象監測點,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估,實現生態保護紅線以及環境容量紅線、產業準入標準等動態監控與綜合評估。(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環保局、市農委、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七)污染源監測。開展市控以上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現場執法監測,及時公布監測結果。強化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煙粉塵、有機物、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監測,逐步拓展危險廢物、化學品監測。督促重點排污單位按照法定責任,承擔本單位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運行維護,開展自行監測,及時上傳數據并公開監測結果。強化污染源監測與執法的聯動,建立監測、監察聯合執法檢查的工作機制,在監測的項目、頻次安排上,監測、監察機構協商一致,統籌安排。市控以下重點排污單位監督性監測由所在轄區承擔,監測結果及時報送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
    建設全市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平臺,依托市級政務云、數據交換平臺和電子政務外網運行。匯集各級環境保護、公安、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水務、林業、衛生計生、氣象等部門獲取的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數據,形成環境監測數據傳輸網絡,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制,實現全市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高速匯聚、統一集成和共享應用。(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運輸局、市農委、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衛生計生委、市氣象局、市信息辦,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四、科學引導環境管理和風險防范
    (一)加強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完善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形成3至5日空氣污染趨勢預報,開展污染源分析和污染治理成效評估,提高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和污染預警水平。在長江流域和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水環境質量預警研究,針對流域特征污染物構建水質預警系統,逐步實現水質變化趨勢預測和風險預警。(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選擇農產品土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區、蔬菜基地開展耕地土壤質量風險評價,掌握特征污染物分布、動態變化狀況,研究生態和健康潛在風險。(責任單位:市農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二)嚴密監控企業污染排放。完善重點排污單位監測數據傳輸網絡,實現全市重點排污單位監測數據和管理信息聯網,形成排污單位監測大數據管理與分析能力,實現污染自動預警、超標排放報警及追蹤定位。增強重點開發園區環境風險預警與處置能力。(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提升環境應急監測能力。開展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放射性及危險廢物等環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提高環境風險防控和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完善環境風險源數據庫和專家庫,加強市、縣兩級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五、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制度與保障體系
    (一)明確生態環境監測事權。按照“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市環保局配合做好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工作,要保障國控、省控監測點位站房用地及水、電、安全等基礎設施,配合做好相關工作。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為地方事權,由市級環保部門牽頭承擔。(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二)強化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各級相關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環境監測設備運營維護機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應健全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制度,加強監測質量管理,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各級環保部門要加大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力度,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嚴厲打擊違反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行為。黨政領導干部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按照《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質監部門應加強對環境監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依法查處違規行為。(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監察局、市工商質監局等相關部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積極培育生態環境監測市場。開放服務性監測市場,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運行維護、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清潔生產審核、企事業單位自主調查等環境監測活動。在環境質量監測、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運行維護等基礎公益性監測領域,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工商質監局、市財政局等相關部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四)鼓勵引導監測科技創新。鼓勵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開展監測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和大數據分析,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支持高科技產品和技術手段在環境監測領域推廣應用,積極培育生態環境大數據產業。在滿足需求的條件下優先采購和使用國產儀器設備,促進國產監測儀器產業發展。積極開展國際等交流合作,提升全市環境監測技術創新能力。(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科技局、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五)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各地各相關部門負責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和輻射環境質量等監測能力項目建設,以業務用房、儀器設備、數據互聯網共享、機構和隊伍建設為重點,力爭在2018年底完成全市環境監測基礎能力建設。根據生態環境監測事權,按照“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各級政府應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和運行財政保障機制。(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編辦等相關部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各項任務。
     
    附件:1.
       2.池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點位信息表
     
     

                                                                             抄送:市委各部門,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法院、檢察院,池州軍分區
                                                                                              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年12月28日印發

?
地址:安徽省池(chi)州(zhou)市長江(jiang)南路396號中環大廈三樓     電話:0566-3223691、3223692
安徽綠健檢(jian)測技術服(fu)務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ICP備案編號:
  訪問量:3608 次